编辑
2025-11-03
时间的朋友
00

目录

背景
技术思维的限制
接触商业
围观别人创业
打工的局限性
Web3 的可能性
最后

背景

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《我的副业分享》,收到的评论褒贬不一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有人讽刺或惊讶——现在居然还有人教别人怎么赚钱,要么是炫耀,要么就是卖课割韭菜; 也有许久没联系的高中同学,看到朋友圈后私信我,问副业该怎么开始。

同样的事情,不同思维、不同背景的人,看法会天差地别。 即使是同一个人,在不同阶段,对同样的事情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。


技术思维的限制

两三年前的我,如果看到那篇文章,大概率也会觉得这是在卖课、收智商税。 “能赚钱的东西,会轻易告诉别人吗?不自己闷声发财,还出来分享?这不科学。” 是的,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人,我曾经非常看不惯任何带有“营销味”的事情。 那时候我甚至觉得——“这么简单的知识也敢收费?明明开源的东西,换个壳就卖,这也太无耻了。”

这是我的一个开源项目,最多的那个项目已经超过 700 star。 我知道很多人会下载我的项目,在公司里改个名字,就成了自己的产品。 当然,我也不是完完全全从零开始,这个项目最初是 fork 别人的,但我持续维护了几年,并在多家公司中成功落地。


接触商业

为什么我以前会那样想,而现在反而在做过去自己看不惯的事情? 我高中是理科班,同班的朋友自然也大多学理科。 但有一个同学现在是一名英语老师,副业做中介、自媒体,和技术完全无关。她的目标很简单:搞钱。 她不懂技术,坏处是无法通过技术提升效率或收益;但好处是,也没有被“技术思维”所限制。

我转变的契机,是从研究别人怎么做 GPT 相关的账号业务开始的。 看起来简单,但当自己真正动手,就会发现这跟在公司工作完全不一样。 比如,你需要考虑账号获取渠道、注册环境、风控规则、客户使用体验、售后服务等问题。 这些都不是写几行代码能解决的。

当时我也尝试过了解市场的供需关系、用户渠道、定价逻辑、营销话术等内容。 表面上只是一个“小副业”,实际上包含了产品、运营、客服、渠道等方方面面。 折腾下来才发现,远比想象中复杂,累死累活也就赚个几百块。 从经济角度看,投入产出比极低;但从成长角度看,我学到了:赚钱这件事,远不只是写代码这么简单。 最大的收获是——我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不依赖公司,也能赚到钱。


围观别人创业

后来我发现,普通人使用 GPT 的门槛仍然不低,需求也比较分散。 于是出现了各种“API 平台”或“AI 助手网站”,让不会技术的人也能轻松使用。

我曾想自己做一个,但没有低价 API 渠道,一个人开发前后端又没时间。 于是想加入别人的团队,但对方已经人满。最后我当了推广员,别人充值我能拿一点佣金。

这时我开始学习如何引流、做曝光、写营销文案,怎么让更多人愿意尝试。 同时也会给开发团队提一些建议,比如提升产品体验、提高客户留存等。 团队里很多人也是白天上班、晚上熬夜做项目,常常肝到凌晨三四点。 那时候我真切体会到一句话:创业真的是拿命在拼。


打工的局限性

有个博主说过:“在公司上班,只是看到商业世界的冰山一角。” 尤其是技术岗位,接触面非常窄。我们知道怎么实现功能,却不了解产品为什么这样设计、客户是谁、利润从哪来、有哪些合规风险。 确实如此。大多数人只是公司的一颗螺丝钉,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不错了。 所以普通人想靠打工发财基本不现实。像当年腾讯、阿里上市后财务自由的那批人,终究只是极少数。


Web3 的可能性

前面讲了创业的困难,也讲了打工的局限。那有没有一种方式,不用拼命,也能提升财富? 我的答案是:可能是 Web3。

但 Web3 不是“遍地黄金”。如果有人告诉你“低风险、高收益、稳赚不赔”,那 100% 是骗局。 风险和收益永远是正相关的。

Web3 的机会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全球化—— 如果你数学很好,能设计出优秀的量化交易策略,那么在 24 小时运转的交易市场里,你的收益可能像开了“印钞机”; 当然,也可能因为高杠杆而一夜清零。

而对于像我这样风险厌恶型的人,还有一些稳健玩法: 比如资金费率套利(年化约 10%)、结构化理财(如鲨鱼鳍类产品,通常 5% 左右,但也存在交易所跑路或者倒闭风险)、 参与 LaunchPool 活动、刷交易积分抢空投、或参与链上任务活动等。 如果运气好,比如我参加过的 Grass 空投项目,收益超过了 50 倍,那就是一个小惊喜。


最后

这篇文章只是个人经验分享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 所有投资都存在风险,请务必保持理性,守好自己的钱袋子。

本文作者:花菜

本文链接: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